没有坏蛋的悲剧
条评论最近的雨下个不停,路上滑溜溜的,清晨还有大雾迎接。眼前的一切似有似无,就像这个时代一样,一切充满了模糊性,思想在想象迷路。
学校在远离市区的地方,早晚会有迷雾笼罩,十分宁静。校园里常常空荡荡的,尤其是到了周五,我很享受这样的周末,健身–吃饭–学习–休息就是我的全部生活。
我在学校里感受到最大的不适是来自于大部分人在走路、吃饭、上课、开会时盯着手机,从前却没有这样明显的感觉。根据2024年底数据,人均每天上网5小时37分钟。大街小巷里,网约车里,校园里、商铺里、街边的水果摊上都传来短视频、直播的声音。手指划来划去,背景音频切换的速度也极快。同一份报道中,标记了人均家务劳动活动1小时59分钟,比2018年少28分钟,线下购物时间减少37分钟,网络购物成了消费力释放的主要渠道,每天校园里的快递也是接连不断,甚至在开学时候因为承载力不够,在快递点之外又增加了临时快递摊位……包括我本人,每天回到住处最大的快乐就是购物,这个举动令人感到快乐的并不是看到实物,而是下单的那一瞬间,这样一种以消费为解压的方式笼罩着整个社会。
十年前和十年后的我没有本质上的变化,我仍然是一个学生。只是我看待事物的眼光发生变化了,我对世界的认知总是基于想象,很难事事都做到实事求是,只能在一次次“看到”后,不断地确证和超越、刷新原本的认知。当开始意识到这种认知的反复确证与否定,其实也是在经历一种“思想的异化”。它不只发生在我身上,而是蔓延在整个社会。九九六已经成了过时的名词,rat race成为习惯,这种异化劳动的方式剥夺了人的自由,我们就像生存在动物园和水族馆里的其他动物一样,被无形的大手限制在一定范围里,作为个体,我们逐渐习惯于只是满足浅层次…或者是动物性需求——吃、喝、生殖等等,在这些动作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感受到片刻的自由。于是,人的东西变成了动物的东西,而动物的东西却成了人的全部。这里不得不提到“擦边”文化,这个时代的产物,而这种纵欲很多时候并非出于人类本能,而是被环境塑造出的异化现象。我们和那些被圈养的动物一样,并不是不想逃出去,而是早已习惯了被困的方式,不敢想、也无力逃出去。当然,异化的核心在于劳动异化。正如Max weber提出的“形式合理性”所揭示的那样,现代制度以统计和计算为标准,对一切行为进行严格规训,使一切都为目标最大化服务。对象的异化使世界沦为了纯粹的外在之物;主体的异化使人丧失自主与自觉,成为背离自我解放的“非人”;关系的异化则表现为机械地获取、物欲的堆积与阈值的不断提高,人被困在消费的迭代与恋物的循环之中……在这个纵欲的时代,人越活越像动物,环境沦为物欲满足的量化工具。这种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的增殖逻辑——钱必须不断生钱。从消费社会的角度看,人被规训为不断消费的存在:从“我思故我在”转变为“我消费故我在”。美国早期的消费主义,是为了证明自己足够优秀,是 “被上帝选中的人”,而当今的消费则成为自我确认与社交竞争的手段。朋友圈展示、被排斥的焦虑与外在的裹挟,共同构成了一种“没有坏蛋的悲剧”,在这场由资本逻辑主导的异化中,人失去了人与环境、人与自身之间的真实联系。
当然,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就业市场逐渐出现结构性失衡,即名义岗位增长放缓而劳动供给持续增加,导致就业竞争加剧,最倒霉的就是学生。从企业到学校,都在不断催生“无效竞争”与“就业错配”现象。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快速扩大招生却并未完全转化为高质量就业机会,引发“学历膨胀”与“教育过度投资”。而经济下行时期劳动者倾向于通过继续教育或提升学历来延迟进入就业市场,但这并能显著改善就业质量,反而加剧“教育内卷”与学历贬值现象,加深“就业市场内卷化”趋势,就是你我正经历的。
Nov.2.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