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iii

2025年的八月我都在繁忙的工作中,和同门们每天在办公室一起做项目很充实,但也有点过于充实了:每天九点半开始一天的工作,直到晚上九点半。回到家里就感到浑身无力,只想一头栽倒睡着,就这样持续了两周,再之后就是严肃的答辩,以及下一次集中做项目。这是一种和大场极其相似的运作模式,我很不喜欢。七月,朋友的公司因为英语老师缺人手,我去帮忙了一段时间,也是一种新奇的体验。在体验了教师和工作狂魔两种模式后,我发现自己在这两种生活里都成长飞快,俗称「社会化」。然而,在获得丰厚报酬之余,我几乎在每一天结束的时候感到内心深处的一部分变得空落落。我没那么清高,high salary对我是有吸引力的,但又没有那么强的吸引力,不足以让我去放弃自由。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好久没有联系的一位老友,我打开手机scroll down所有的聊天框,在n页之后发现了一周前她给我发的消息:

「8月23日 璇:hi欣雨!! 放假了吗 什么时候 we phone call phone call」

我感到非常愧疚。那条消息其实我看见了,原本打算等忙完工作再回复她,可每天回到家都累得不想动,最终竟将这件事抛诸脑后。电话那头的她提到,自己在美国的高中工作,却渐渐感觉与社会脱节,每天的课程内容重复而乏味,生活也因此开始变得平稳却枯燥。她坦言虽然并不喜欢目前的工作,但为了身份问题只能暂时牺牲一些自由;又因为正在参加 summer school,已经许久没有回过中国,只有父亲前段时间来看望过一次。在我印象里,INTJ 的璇总是外向开朗,可实际上她更像是在外向的外壳下包裹着内向。即便面对面总能聊得很开心,可她的每句话里都藏着许多向内的箭头。她说与外国同事相处时不得不显得更外向,尤其身边的拉丁美洲同事们热情外放,对她而言是一种消耗。

搬家后她也开始养猫,养宠似乎成了许多国际学生和上班族的共同选择。她笑说家是唯一的港湾,每次一回到家就会感到疲惫,因为白天已经耗尽了所有社交能量。只是她也常常提醒自己:“正在努力靠近理想的生活,不要再苛责自己。”我们后来聊到最近看的书、写的文字。她正在读一位德国前总理的传记,也对俄罗斯相关议题产生了兴趣,还催促我把近期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她。谈到另一位朋友的婚姻时,她轻声说:即便身处异国他乡,也仍难以逃避结婚的压力。

到了25岁,婚恋就成了我们老中人不得不面对的话题。今年周围的好友不是结婚就是分手,那天我打开一本书,里面滑出一张两个人的合影——是我的两个好朋友,只是他们两人在五年的恋爱后于六月分开了。我发给其中一人,他说:「感觉照片里的两个人都很陌生了,我们都不是那时候的我们了……我最近一直在听一首歌,一直有种很泛化的悲伤,可以加到你的博客里吗?」好吧:

这两位朋友在我眼里一直很幸福,女生聪明漂亮,男生宽厚有担当,看起来是婚恋市场里非常稳定的一对,可是在今年的五月份女生突然提了分手。那时候所有朋友都不太能理解她,其中也包括我。我虽然能够理解她,也支持她做自己认为更快乐的决定,但总觉得那份感情不至于到如此地步,甚至认为男方是这个结果的「无辜」受害者。直到某天坐在地铁里,我突然想到有一天和前任坐地铁,他原本是要送我回家的,可突然在坐了两站后掏出了手机,向我展示地图「我现在下地铁只需要起步价可以回家」,我看着手机,目光空洞,又听到他在旁边说「你看你又吊脸」,那是我决定和他分开的第一个瞬间。而在那之前的十几分钟,我才刚刚悄悄的开心过:他今天居然愿意主动送我回家。还在本科的时候,他信誓旦旦说每次和我约会都会送我回家,后来变成了只有约会到天黑才会送我回家,再后来是我自己回家。如果感情可以有结果,早就水到渠成了。我虽然不知道太多他们之间的细节,但我可以想来,阻挡她走下去的瞬间也一样发生过。

Allen是我在尔湾一次会议中认识的好朋友,博士开学一周后才和他通了电话。和他认识那天,其他人都挤在会议室里面吃饭和social,我端着盘子走到外面,看到一样一个人坐在外面的他,两个人便开始聊起来,后来一直保持着学术和生活上的联络。

他先是提醒我提前准备IRB审查,又说到最近的美国一直很乱,脑子里时常闪过一种无力感:他们说着平等、自由,却依旧充满白人至上主义的暗流;表面一套,私底下一套。真正拥有权力的人可以毫不声张地排除掉他们不喜欢的存在,是极为恐怖的。听他讲台湾的大学近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愈发严重,有些人因感情自杀,也有些因课业压力撑不住,还有在异乡感到孤立无援的外国学生。他讲到有一年一个尼泊尔学生春节时有人因酗酒暴毙,而周围的韩国学生则总是四处漂泊,不懂为什么他们总是通过远离故土,才能证明自己足够优秀。

台湾这几年对明星的热情逐渐变淡。YouTube兴起后,寻常生活里的每个人都可以是意见领袖,公众注意力被切碎成许多小块,不再像十几年前那样集中在少数明星身上。虽然人口不多,却有很多人愿意投入做创作;消费文化趋向小众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与去处。而相比之下,美国很不一样,有些地方像san antonio,安静得近乎无聊,而人口多、土地广,很难让每个普通人都拥有自己的一个小众天地。除此之外,我很佩服他的是,他经常会去公园走一圈,看着湖水发呆。身边没有人,只是静静地坐着,什么也不做,让思绪停一会儿。也经常独自旅行,身边总是带着书和论文。记得有一次他在机场打来电话,短短的boston旅行已经看了7、8篇论文了。

不出意外的话还会在学界再呆四至五年,虽然不知道自己之后还会不会待下去,但就目前来看读书是我感到最舒适的一种工作。只是博士生活比我想象的还要枯燥,我每天的生活就像是在固定地图上跑来跑去:宿舍、教室、健身房、食堂,每一个顿号里穿插着和s的聊天,安装者从ikea家具。最近他去了纽约,住在timesquare,看着dualipa的演唱会,跑到帝国大厦上拍我住过的公寓,诱惑我和他一起度假。我们的生活这样不同,我却从没有觉得远距离让我们越来越远,反倒是不断增加的时差、持续不断的秋雨,让我更加想他。我觉得自己单身的时间久了,他的出现一开始反倒让我有点不适应,我常常甚至觉得自己不够好到接受他的感情。生活里更多是还看不太懂的文献、教课、会议,多是极其枯燥的,在这些缝隙里和远方的朋友们保持通话,或许是socialmedia带给我最大的好处。午饭后零零碎碎的写了这些,最后还要谢谢我的朋友bright在百忙之中帮我修复了博客网站。

sep.23